2019年3月31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教授、敦煌文献研究所副所长赵晓星博士应美术学院之邀,在山西师大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出席讲座的有美术学院的领导与师生们,同时还有尧都画会的书画家们,以及社会各界热衷文化与学术的朋友们。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行佳丽老师主持,美术学院院长李晓庵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
杨富学教授《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及其在敦煌的播迁》
在讲座伊始,杨教授讲授了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公元前6世纪,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印度次大陆最早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使用铁器),恒河流域开始了自印度河文明灭亡以来,南亚地区的第二次城市化运动。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思想领域的活跃,佛教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佛教艺术也是受到印度当时当地生活状况的影响。杨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在印度考察时的见闻与思考,生动有趣的解释了许多经典佛像配置的形式来源。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杨教授从悬泉置汉简开始讲起。此简写于1世纪下半叶,简中“浮屠”文字显示,在距离汉明帝仅有半世纪的时候,佛教就已传入敦煌,成为佛教由“陆路”传入的有力证据。
唐藏《金光明经疏》云:“外国呼神亦为天。” 印度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印度教、佛教石窟壁画中。敦煌飞天脚踩祥云,借助飘带,把手脚解放出来,可以做出各种优美而舒展的动作,像想象中的飞仙那样,可以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敦煌艺术将飞天推向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讲座的最后,杨教授以“飞天”为案例,以小见大,阐释了其背后所反映的佛教造像艺术在敦煌的播迁过程。
赵晓星《沙漠中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
赵晓星博士介绍敦煌莫高窟在198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给莫高窟的评价是: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赵博士按照时间顺序,给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北凉的西域胡风半裸装;唯美的北魏思惟菩萨;中原西域两相合的西魏;北周造像的恬静;隋代的东西南北大一统;初唐的盛世序幕,盛唐的短暂辉煌,晚唐所延续的繁荣与恢宏制作;五代画院的兴起;北宋走到程式化的悲哀;沙州回鹘犹如强弩之末,西夏带来融汇与创新;蒙元泼洒了余晖夕阳。
除此之外赵博士还列举了莫高窟佛教壁画所记录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壁画新解。讲座现场笑声不断,同学们都被赵博士风趣幽默的讲授与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深深的吸引了,讲座后有同学表示,未来想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
两场讲座结束后,美术学院院长李晓庵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李晓庵教授首先总结了杨富学教授和赵晓星博士的讲座内容,之后针对美术学院师生的具体情况,指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寻找与敦煌艺术的结合点。比如传统壁画绘画技法研究、传统矿物质颜料及变色情况研究、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的脉络梳理等……最后李教授对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表示了由衷的感谢!